怀集县的洪水就像一位总是迟到的“老朋友”,年年都准时来访。
每年都能在这个地方看到“洪水季”,一遍遍的“欢迎光临”。
我说,这场灾难简直是从未间断的节奏,每年都要演一遍同样的“剧本”,仿佛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——“水淹怀集,河堤不行”。
说实话,怀集这个地方,简直就像被设定了一个“灾难模式”,看着眼前的一切,不禁感叹:“每年都这样,我们就不能换个地方好好过日子吗?”
大润发都在暴风雨里被淹没,商场排队的顾客,瞬间成了“游泳池”里的泳者。
说到“年年淹”,这不仅是气候的问题,还是一个埋藏已久的城市问题。
怀集的地理环境让它注定是一个“容易被淹的地方”,水从高处往低处流,天公下雨,这个地势低洼的城市就该准备好迎接洪水了。
可问题来了,地势低洼是无法更改的,但防洪的堤坝呢?
水务系统怎么处理的?
这才是问题的根源。
让我插一句——这几年,不仅是怀集,整个肇庆四个山区县,每年都得和水打个交道。
像台风一样,年年雷声大雨点小,总是让你提心吊胆。
怀集算是“年年被淹,十年淹9年”典型代表,其他县城呢?
估计也是水深火热。
而这些洪水的影响,不仅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报复,更是我们多年无所作为的后果。
谁来反思?
谁来改进?
这座城市的问题并不是短期暴雨和台风能解决的。
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水灾的惨烈景象,还有无尽的隐忧,长期以来堤坝的建设滞后,河道的疏浚和排水系统的老化,几乎成为了这个城市不可摆脱的宿命。
说到这里,想不想笑?
怀集的“民生问题”几乎成了全国性的笑料。
每年临近台风季节,新闻总是变得“无聊”地相似:台风来了,暴雨又来了,怀集又被淹了。
政府的应对措施总是那么不着边际,仿佛整个系统除了每年“喷水”似的调度,连一点实际的工作都没做。
防洪堤是不是早就到了“退休年龄”?
水务系统是不是该彻底更新了?
每年都让人想到“防水的堤坝”这回事,真不想再等“拆迁的日子”。
这不,洪水一过,怀集一带的民众立即忙得像团乱麻一样。
灾后救援速度比涌来的人潮还要慢,商场货架空空如也,谁说不是?
那场景,不是洪水肆虐,是人心在混乱里失控。
商超货品不够,口水舌战,大家拼命抢着水、粮食,甚至连手机充电器也不放过。
城市的信任、秩序,仿佛一瞬间就被洪水卷走了。
面对一场接一场的灾难,我们该反思的是:每年灾后重建的步伐到底有多慢,尤其是你看到政府背后的一群人,翻翻手里的备灾物资,你还想问一句:“我们当年如何备战的?怎么一场台风就让整个城市崩溃了?”
而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,怀集这个地方的“惯性灾难”,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引起真正的反省。
堤坝修修补补,防洪措施就这样过了,水流过了,问题也跟着过去了,但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隐患和难以愈合的伤痛。
防洪的资金投得不够?
还是大家只是看着眼前的洪水,暂时搁置了真正的改革?
我们到底等着什么?
虽然你无法改变地理条件,但人类的智慧和努力能在很多地方打破天命,不是吗?
这座城市每年都经历“水灾”,但那些苦苦挣扎的人们,还能指望什么?
你去求水退吗?
还是该从根本上治理这个被“洪水”摧残的地方?
我常常在想,这种“水”是怎么流过的,是不是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让它流动,而无力去堵住它的根源。
怀集,不仅仅是一座受灾的城市,它也在提醒我们:想要真正改变现状,或许得从制度、基础设施着手,才是正道。
别让“年年淹”成了我们无法改变的悲哀。
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