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秦宇杭
海拔1350米处,浙江湖州安吉黄浦江源片区的群山间,有一片“会呼吸”的湿地。被当地人称作“千亩田”的泥炭藓湿地,终年湿润、幽暗、寂静,在软绵的藓类植物之下,藏着一种生灵——安吉小鲵。
这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,它们生活在高寒潮湿的环境中,对水温、水质、噪声、光照高度敏感。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,野外总数估测不足600尾,它们从不发声,但有人用脚步、时间和耐心,为它们留住一片安全的湿地。
“看到小鲵,我们就知道湿地仍在‘呼吸’。”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保护利用科科长、安吉小鲵护卫队队长汪贤挺感慨。从事保护区科研工作19年,比起人声鼎沸的闹市,他更熟悉的是山林间的静谧与脚下厚厚的泥炭藓。
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州市安吉县,总面积1242.5公顷,主峰为海拔1587.4米的龙王峰。其中的“千亩田”湿度高、气温低,水体缓流、生物种类丰富,是安吉小鲵理想的栖息地。
走进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沿着山脊翻过几道山岭,就到了汪贤挺的“研究地”——泥炭藓湿地“千亩田”。
“繁殖期的时候,一块几平方米的湿地上能记录到十几尾安吉小鲵。”汪贤挺蹲下身,拨开表层的苔藓,手指下露出湿润的黑色泥炭。“但它们太胆小了,有时候光线强了、声音响了,几个小时都不敢动一下。”
汪贤挺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小鲵时的情景:“就像一截滑溜的小树枝,在石缝里动了一下,然后一下子躲进水底淤泥里。”那种迅捷、敏感、隐秘,正是安吉小鲵的生存密码。
也正因为此,栖息环境成为整个保护工作的关键。“我们不干扰它,它就安静地活着。可只要湿地变干一点、温度升高一度就有可能出大问题。”汪贤挺说,他们守住的,不只是小鲵本身,还有那片支撑它存活的湿地系统和生态平衡。
可这片它赖以栖身的山顶湿地,正悄悄发生着变化。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季风变化,湿地出现旱化、藓类植物退化、水体富营养化趋势。“我们发现以前常见的‘泥炭藓被’出现了退化断层,一些区块表层已经开始被蕨类等其他植物占领。”汪贤挺说。
泥炭藓退化,小鲵也就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。为了修复退化湿地,保护区科研组联合高校制定了“生态环境重塑方案”:通过水位调控、泥炭藓补植等,尝试恢复原生湿度与植被结构。
在山里做科研,令人记忆深刻的是那些与风雨并肩的时刻。
“有一年夏天,山下有人说龙王峰着火了,我背起设备就赶上山。”汪贤挺回忆,那晚山顶雾气翻涌,找了一晚上都没发现火源。手机没信号,也没带食物和衣物,又怕真有火情不敢下山,为了防止失温,他不得不钻进荒草堆中取暖。
“整晚又冷又饿,我蜷在草里一动不动。直到天亮,阳光照在身上,我头一回觉得,阳光也能救命。”事后汪贤挺才知道,那不过是远山的林火折射,看错了方向。
尽管自然栖息地得以保护,小鲵的种群繁育依然面临不小挑战。过去,安吉小鲵的野外成活率一度低于1%。它们从卵到幼体,成长过程缓慢,且天生胆小、彼此之间还存在互食现象,一点点水温波动都可能让它们夭折。
科研团队用了整整5年,才找到一套稳定的保育方案:将孵化环境划分为独立槽区,控制光照、调节水流,最终将成活率提升至70%以上。
“科研并非终点,更重要的是转化成实地保护力。”有了稳定的保育方法,汪贤挺将操作流程传授给一线护林员。在他看来,相比实验室,小鲵更适应山顶湿地的真实气候,于是,核心区域保护站设立了孵育点,让护林员配合管理,参与观察与照护。
汪贤挺告诉记者,这些年,越来越多孵化的小鲵游回山林,目前已有超过1500尾健康个体被成功放归自然,“毕竟,山上才是它们真正的家”。
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